2008年11月15日星期六

思维训练2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via 贝小戎 读品走私 by 贝小戎 读品走私 on 11/15/08

纽约客的专职作者、《引爆点》和《决断两秒间》的作者格拉德威尔将于18日出版新书Outliers。

TIME和NEW YORK这期都做了他的"人物特写",时代周刊文章的标题是Malcolm Gladwell, Wise Guy

他的论点是,没有什么天才,只有练习充分的人。

两个问题:

1  "天分不是唯一重要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克里斯托弗·迈克尔·兰根的智商高达195(爱因斯坦是150),但他只能在密苏里乡下的一个马场工作。他为什么没有成为火箭科学家或脑外科医生?因为他成长的环境:一生中没有人帮他开发他的天分,他只能依靠自己。但没有人、没有哪一个摇滚明星、职业运动员、软件业富豪是自己一个人打天下的。"

这里,没直接说没有天才,只是说天才最多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2 偷换概念:"盖茨确实非常杰出,但要不是因为他小时候很幸运,他不会有机会完全实现他的潜力。"

 Gates is obviously brilliant, Gladwell concludes, but without the lucky breaks he had as a kid, he never could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fulfill the true potential of that brilliance.

把talent换成brilliance

他的目标是调整我们对成功道路的理解,家庭、文化、友情、童年,出生、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条件。"只问成功人士是什么样子的是不够的,只要问他们来自何方,我们就能破解成功与否背后的逻辑。"对白手起家的美国梦的攻击。 

纽约客的专职作者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法学论文、对飞机失事和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他总结出了一个10000小时规则。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练上10000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 

练习不是你已经很优秀时做的事情,是使你变得优秀的事情。他描述了盖茨在西雅图上初中和高中时,由于得到了9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幸运的机会,他累积了他的10000小时:他就读的私立中学有一个计算机俱乐部,可以接触到一台高级计算机,小时候他家挨着华盛顿大学,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一台更高级的计算机。到盖茨大二时从哈佛大学辍学去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超过了10000小时。盖茨确实非常杰出,但要不是因为他小时候很幸运,他不会有机会完全实现他的潜力。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marissa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

这场经济危机有多严重啊?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via 王受之的BLOG by 王受之 on 11/13/08

美国进口的大门户:长滩港

 

最近从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波及全球,好些人问我:除了你上次在"让华尔街死去吧"那篇博文上讲了美国金融危机的问题,如果仅仅是金融危机,怎么会成了经济大危机,并且怎么全世界几乎一无幸免全部卷入了呢?怎么解释全球危机的情况呢?

我看网上有好多文章分析这场危机的,但是好多朋友不是做研究的,仅仅是希望知道这是这么回事而已,因此我想得用个最简单的方法解释,看看是不是可以说清楚问题:

话说原来美元和黄金挂靠,因此美国不能够随便印美元,1970年代这个制度垮了,没有金本位制度的束缚,美元可以随便印了。美国的经济模式就从那时候开始从制造业为中心的转变到逐步只印美元,拿来到全世界买产品用。二十来年,自己逐步不生存产品了;美元用出去了。外国人手里有好多的美元,美国又发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那些手头有好多美元的国家的美元要投资,就拿来买这些美国的债券。美元又回到美国,美国有了钱,再拿出去消费,你说美国人日子多好过啊:不生产,高消费,全世界的人为你卖力。那些出口产品到美国的外国人好些手头有好多美国的债券,仅仅是因为对美元有信心而已,赚不了什么,而他们的美国债券好些有点点利息赚,但是一旦美元贬值、通货膨胀,他们其实什么也没有得到,就是给美国白干了。二十年来,美国在发展制造业方面什么都没有做,就是印刷美元、发行债券,出口赤字累累,投资全部投在金融上,而消费不力,就鼓励大家借贷消费。因此人人负债,债务模式的经济吹出一个巨大的泡沫,不过因为大家和美元都有密切关系,现在大家的怕这个泡沫破了,因为一破大家都倒霉。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二十年以来造成的危机,太深了,太严重了,一下子改不好的。

从这场正在席卷全球的危机技术层面看,美国早该破产了,但是,由于欠下世界其他国家过多的债务,而债权国因不愿看到美国破产,不仅不能抛弃美国国债等,甚至必须继续认购更多的美国债务,以确保美国不破产。

我最近看到好几篇很精彩的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这个危机的文章,整理了一下,在这里给关心经济危机的朋友看看,希望大家能够知道这个危机有多么严重啊!

首先,我们说美国债务严重,那美国到底欠了多少债呢?按照美国公开数据,85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全部实施之后,美国国会所能接受的名义国家债务余额为11.2万亿美元,相对于美国13.8万亿美元的GDP而言,美国债务率为81.16%(负债总额与GDP之比为债务率),高于60%——国际公认的安全债务率。尽管,这与日本、英国等国超过 100%的债务率相比好像并不算过分。但是,这并非美国的真实债务。

按照美国政府问责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前总审计长、美国彼特·皮特森基金会总裁兼CEO大卫·沃尔克的估计,如果把美国政府对国民的社保欠账等所有隐性债务统统加在一起,那么,2007年美国的实际债务总额高达53万亿美元。

53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如果把100美元一张的钞票摞起来,53万亿美元可绕地球两周;2007年,全球的GDP是54.3万亿,这就是说,仅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债务,已经使全球的债务率接近100%;这个数字相当于每个美国人承担着17.5万元美元的债务;如果平均分配给地球上所有的人,每人将分担9000美元。

这还不算多。如果我们把诸如"两房债券"那样的抵押债券、美国各大财团所发行的、说不清是公司债还是政府债务以及市政债券等——总计20万亿美元(2007年末美国国债协会SIFMA统计)的债务再统计进来,那美国债务更是高达73万亿美元。

按照2007年的市场公允价格计算,美国的全部资产的总市值约76万亿美元,而现在这个市值已经缩水30%以上——最多还有50万亿美元。

由此可见,73万亿美元的债务,50万亿美元的资产,意味着美国已经资不抵债;而这种财务状况,放到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早该破产了。

但是,有人会问了:美国为什么没有破产啊?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特殊地位,它使其他国家拥有了过多的美国债权。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债权国不能让美国破产,否则某些债权国自己也会因此破产。换句话说,美元和美国的债务已经绑架了世界。

所以,这场危机的本质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而是美国债务经济模式(注:格林斯潘2004年第一次使用这个词)走到了尽头的危机,是美国" 死不了又活不成"的信任危机,是第二次美元危机。"次贷危机"不过是使技术上早该破产的美国,遭遇了一个破产的契机、或者说导火索而已。因此,可以肯定地讲,眼下这场规模空前的救援,与其说是在救金融市场,不如说是在拯救美元。美国需要世界恢复对美元的信心,否则,世界抛弃美元之时,就是美国破产之日。

我们一开始就讲到了美国奉行的是"债务经济模式",这个模式早就了近二、三十年的"美国神话",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1960-70年代因为越南战争导致的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这双赤字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也就是美元和黄金不再挂靠了。此前,美国的"双赤字"使得欧洲国家不再信任美元,而大规模地用美元换回黄金,这迫使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废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中35美元与1盎司黄金的自由兑换的约定。由此,引发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美元危机。这场危机曾让世界苦不堪言。美国之所以敢于这样做,而其他国家又拿它没办法,原因是没有哪个国家的货币有能力替代美元,在国际结算体系中扮演核心地位;更重要的是,基辛格当时成功游说石油输出国家组织( OPEC)将美元确定为国际石油市场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这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所确立的美元地位不仅未被撼动,相反让美元发行失去了黄金的约束而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的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接踵而来。在此过程中,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让世界各国的美元需求大幅上升。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当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尔克放弃了美元货币供应量的管制,而改用利率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货币手段。从此,美国的印钞机开始满负荷运转,铸币税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元债务也随之骤然膨胀——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就此起步。

所谓债务经济模式,概括来讲就是,美国不再需要一般性实业企业,除食品以外的一般消费品和一般性工业设备外,其它商品都从国际市场购买,并借此向世界输出美元;其他国家为了国际贸易结算顺利进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美元储备;为了美元储备保值增值,这些国家又不得不去购买美国债券或其他所谓安全的美元资产。

因此,在世界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圈:美国所需要的商品,只需印刷钞票去外国买就是了;美国买东西花掉的美元,通过出售美国债务(国债或公司债)重新回到美国本土,变成美国政府或公司可以任意支配的现金;这些现金被用在美国人身上,使他们有能力去消费那些从外国买来的东西;美国的商人通过在本土出售外国商品而获得收入,然后继续购买别国的商品。

如此循环往复,只要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永远不倒、外国政府永远需要美元储备,美国欠下的债务就永远不必归还。理论上说,是"只需付息、不必还本"的债务,但其实利息也不必付,因为通胀或美元贬值会自然蚕食掉利息率。另外,只要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美元债务也将随之不断增大,这将创造出美国的经济增长。

驶入长滩港的中国货船

 

格林斯潘曾经两次说破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美国增加债务能力是全球化的一种职能,因为负债能力的显著提高与成本的降低以及国际金融载体范围的扩大休戚相关。"

这样的债务经济模式当然对美国有着巨大的好处:不用从事生产又可以获得远高于他国的经济效率。比如货币使用效率,对美国而言,花钱买外国人的商品,这是一笔货币的第一次使用;发债又把这笔钱收回来变成政府或公司的债务收入,再花出去。这等于一笔钱被使用了两次。但对贸易对手国而言,赚回的美元又借给美国,对自己除了一点点利息收入以外,别无它用,效率近乎为零。

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之下,不断增加负债能力居然已经变成美国对世界的一种义务——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经济方式。从这一判断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另一种解释就是: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都需要通过付出资源和劳动去赚美元,而美国只要印美元(发行债务)就可以购买世界。

不生产,高消费、高效率,自然导致经济空壳化,危机早就形成在了。这些年来,我在美国生活,看见衣食住行大部分的东西都不是美国生产的,原来洛杉矶好多的工厂一家家倒闭、外迁,总是很奇怪:这个国家怎么可以维持下去啊!

既然靠发行货币就可以换回所需要的一切,那美国还有必要自己生产一般性商品吗?如果美国一般性商品完全自给自足,那美国又何需进口?不进口,美元又通过什么渠道变成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美元不能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美国又如何从货币发行中获得好处,其他国家又如何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

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美国变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经济体。它使得自己的贸易赤字变成了其他国家的必然需求——美国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由此导致大量贸易赤字,满足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同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也变成了其他国家的必然需要——美国发行大量国债,供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投资。

要完成这样一个债务经济的循环模式,美国必须把生产一般性商品的实业企业赶出美国本土,而这件事完成于1971年到1991年的20年间。我自己见证了"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协定从签署以来的发展,所见到的结果就是加利福尼亚的工厂一家家倒闭,迁移到墨西哥,越来越多的人改行做服务业,连我原来的大学副校长都去做房地产交易去了,在我自己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大家都去卖东西,自己都不做,这个国民经济还能够维持多久啊?

这些年来,由于能源成本、财务成本大幅攀升,加之消费萎缩,美国一般性商品生产企业有些倒闭了,有些便加入美国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发生的一轮空前企业兼并、重组、收购狂潮。那时,实业企业实际变成了华尔街金融家手中的玩偶和赚钱的工具。当时大公司被金融家收购之后,总会被拆解为若干个小公司,而每一个小公司都将被进行"财务手术",然后再把这些包装漂亮的小公司出售给需要它们的人。

金融家通过这样的财技赚了大钱,它们甚至发明了"垃圾债券"这一系列杠杆性金融工具,使得兼并、收购在美国1979年到1985年的6年间,达到了疯狂的程度,经过那个时代,美国的实业企业消失殆尽,只有诸如通用汽车那样的几个巨无霸依然健在,但他们的业务也更多地倾向了金融。2007年,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销售利润50%来自汽车金融部门。也就是不集中制造汽车,只作汽车贷款了。

当时实行的所谓"金融休克疗法"的另一个产物是美元的升值,它一方面阻碍了美国实业企业的商品出口,另一方面为美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推动消费品产业开始向亚洲的大转移,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和东南亚开始热衷于加工贸易、出口导向性经济,而且变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说教由此甚嚣尘上。

我们来看看,在经历了这一轮大转移完成之后,美国的经济动力还剩下什么?

金融、高科技以及军事工业变成美国经济的立命之本。其他几乎一无所有了!除此之外,几乎所有一般性商品生产均让位于欧洲和亚洲。今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很难再找到标有"MADE IN USA"的一般性商品了。其实,除了金融技术和难以马上转化为生产力或民众消费品的高科技以外,美国实体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取而代之的是不断膨胀的贸易赤字。到2007年9月底,美国累计的贸易赤字总额已达6.44万亿美元。

这就是美国经济的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美国GDP共计增加了4万多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比不到10%;制造业在GDP中占比,从 1990年的24%下降到目前的18%。而说到制造业投资的增长率就更是少得可怜,2006年仅为2.7%,投资额仅相当于GDP的2.1%。就算是最让美国骄傲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生产,目前,每年的投入在GDP中的占比尚不足1%。与之相对,服务业在美国GDP中的占比高达80%

因此,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空壳经济,一个只能靠债务不断膨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大气泡,一个所有经济学理论都难以适用和解释的"经济怪物"。按美国著名学者安德森·维金的推算,美国每获得1美元的GDP,必须借助5美元以上的新债务。

我们看危机,习惯从技术层面上看,其实这场危机是我们历史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美国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三足并重的时代转化到消灭了制造业的时代,国家经济仅仅放在滥发美元、各种债券,培育出一个全民债务国家,而把全世界都绑在自己美元经济和债务上,动弹不得,要救都困难。估计现在还没有什么人有良方呢!要说有多严重,我看这是非常非常严重的局面。程度上超过了1930年代的危机多多了!

 

 

2008年11月14日,于洛杉矶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Freedom at Sea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

S.O.S. Sinking Bowl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via Likecool on 11/13/08

S.O.S.[sinking bowl] is soup or serials bowl with a sinking plane or ship in the middle. When pour the milk or soup in bowl, it's look like a plane(ship) is sinking into the soup. Designed by studiobo. I have a better idea. Why not design a shark is cruising in the soup!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The EB1 Residence by Replinger Hossner Architects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via CONTEMPORIST by Dave on 11/13/08

Seattle real estate agent Chris Stark has sent us photos of the recently listed EB1 Residence located in the Pigeon Point neighborhood of Seattle, Washington. The 3 Bedroom / 2.5 Bathroom home was designed by Replinger Hossner Architects, and is currently listed for sale at $895,000.

Visit the listing - here.

Replinger Hossner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到巴西去种地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via 薛涌:反智的书生 by 薛涌 on 11/13/08

 

这一潮怎么又被美国人赶上了?!怎么又没有中国人的份?!

 

我看到的,是一位二十一岁的美国小伙子,脸上的青春豆还没有退,举止仍不脱乡下的土气。但他却站在众多的CEO面前,在高级商务会议上报告自己在巴西的事业。

 

这是美国财经电视网CNBC在报道巴西经济起飞的专题节目中的一个镜头。这位小伙子是来自美国中西部艾奥瓦州的农民。艾奥瓦是典型的穷乡僻壤。他家里世代为农,自己也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但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到巴西种地比在艾奥瓦划算得多。首先,巴西的地价便宜得多。典型的美国农地要五千美元一英亩(比一个标准足球场略小),在巴西只需要两千。第二,巴西的农工也便宜得多。美国不断收紧移民政策,对非法劳工查得越来越严;而这种挣着市场价值之下的工钱的非法移民,正是维持美国农场生存之必须。第三,巴西不仅土地肥沃,而且气候好。在艾奥瓦只能种一季,巴西则四季如春,在肥料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种两季。于是,他和父亲商量去冒险。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的父亲勉强凑足了资金借给他,才十几岁的儿子就这么远走高飞了。

 

几年下来,这位毛孩子在巴西的农场已经发展到了52000英亩,比父亲在家乡经营的几千英亩的祖产要大十几倍。他要开着飞机巡视自己的农场,雇佣着上百名当地劳工,每天通过计算机了解市场动态、最新技术。目前,他正考虑明年再购买两万多英亩的农地。他虽然还自认为是个农民,但当记者把他每天的日程和CEO相比之后,他勉强承认自己确实就是个企业的CEO。

 

如今在巴西,已经云集了一群这样的美国农民。他们大多来自中西部的艾奥瓦、蒙大拿、伊利诺斯西部的乡下,而且几乎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所经营的农场规模一般都是上万甚至几万英亩。传统上,中西部乡下是美国最为落后、封闭的地区之一。当地居民世代为农,所受的教育很少,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结果,他们的价值观念也非常保守,本能地抗拒变革。六十年代世界掀起"绿色革命",导致全球农业产量大增、农产品价格暴跌,这些农民的日子就更不好过。没有联邦政府的补贴,家庭农场很难维持。然而,人们万没有想到,在这里生长出来的"八十年代后"的一代新农民,竟然和华尔街、硅谷的高级白领一样,成为全球化的先锋。

 

他们的业绩,当然有天时地利的因素。当今世界,又一次进入了"农业革命"的时代。人口的增长还在其次,中国和印度等发展国家的崛起,使这些国家的中产阶级迅速改变饮食结构,增加肉食比例。要知道,"草食"比"肉食"要节约很多粮食。从人吃谷物转化到肉(牲畜)吃谷物、人再吃肉的营养供应链条,需要增加数倍的谷物才能维持。另外,能源危机刺激了植物能源的诞生,大量玉米、甘蔗被用去制造代替燃油的乙醇,进一步削减了人类的食品资源。最近几年,农产品价格翻倍地涨,使原来靠政府补贴生存的农业,一下子成了赚钱的产业。美国中西部的大量农户,如今年收入都超过了十几万美元。

 

而全球化的"国际农夫",则比在祖产上安分守己地种地、坐等运气砸在自己头上的父辈要成功得多。他们主动走出去寻求机会,在几年之内就创建了一些跨国公司。不过,他们的成功,也是建立在父辈的经验的基础之上。虽然七十年代后农业萧条,但美国一直采取保护农业的政策,维持着第一农业大国的地位。美国的农民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得到了种种照顾,进而在这一"落后""过时"的产业中,牢牢把握着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一旦有机会出现,他们就会先声夺人。

 

如今,巴西正在崛起为一个能够挑战美国、澳大利亚的新农业大国。巴西虽然是左翼政府执政,但坚持亲企业的政策、欢迎外资、拥抱全球市场,和美国、中国、乃至古巴等不同政治阵营中的国家都能保持良好关系,在国家上交友而不树敌,进而获得了在全球市场中的稳定地位。更重要的是,巴西地大物博,土地和美国差不多,人口却少得多。巴西政府坚持积极的农业政策,通过大规模的施肥,把中部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领土规模的土地从荒地转化为世界最重要的大豆种植中心之一。这么迅速的发展,单靠自己的力量当然不可能。而掌握着最先进的大规模耕种技术的美国农民,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而捷足先登。他们的成功,又带动了美国农业机械、肥料、种子等方面的跨国企业的扩张。美国终于为自己优待农民而尝到了甜头。

 

相比之下,要解决十三亿人吃饭问题的中国,在这个谁抢占了农地谁领先的"农业革命"时代,却无法成为弄潮儿。中国的农民长期受到不正当的盘剥,农业资本积累微乎其微。他们种的地不被非法圈占就已经算不错了,哪里有钱投资扩张自己的事业?看不起农民、甚至把农业视为"落后"经济的后果,使农业只能在温饱线上维持。我曾问在国内银行工作的一位朋友:你们为什么不能支持中国人去巴西扩张?对方说:我们拿得出钱来,但哪里找有能力的企业?在中国,农业就是守着一亩二分地的小农,哪里有美国那样的农业人才?看来,制度性的问题,就是有钱烧也解决不了。中国在全球化的"农业革命"中只能错失良机。这一惨痛的现实,也该让我们猛醒了。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RED's Digital Still and Motion Camera System now official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via Engadget by Thomas Ricker on 11/13/08


After a morning of drip-fed images, RED just went official with its DSMC (Digital Stills and Motion Camera) System. The system starts with your choice of the professional Scarlet or "master professional" EPIC brains which can then be bunged into about 2,251,799,813,685,248 possible camera configurations, RED only half-jokingly chides. The brains are built upon Mysterium-X and Mysterium Monstro sensors which start at 2/3-inch and end at a whopping 6x17-cm -- when a new sensor comes out you just upgrade the brain. Scarlet will launch in 4 choices ranging from $2,500 (and possibly less) to $12,000 with a variety of lens mounts (yes, Canon and Nikon) capable of shooting 3K @120fps on up to 6K @30fps. Epic will offer similar mounts with capabilities spanning 5K @100fps ($28k) to 9K @50fps ($45k) -- a 28K system hitting 25fps is expected in 2010 for $55k. Still image resolutions will range from 4.9 megapixels to a freakish 261 megapixels. The first Scarlet systems could come as early as Spring of 2009 while EPIC should arrive by summer. Of course, the brain is jus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sts. RED also introduced a 3D camera today in true, "one more thing" fashion. See all the details in the gallery below, 3D camera after the break.

Continue reading RED's Digital Still and Motion Camera System now official

RED's Digital Still and Motion Camera System now official originally appeared on Engadget on Thu, 13 Nov 2008 04:50:00 EST. Please see our terms for use of feeds.

Read | Permalink | Email this | Comments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2008年11月12日星期三

If it drives like a Duck... it might be the mailman!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via AutoblogGreen by Domenick Yoney on 11/12/08

Filed under: ,



Residents of several European countries may have their mail delivered by workers in small electric vehicles if tests of the "Free Duck" being carried out in the Danube town of Russe, Bulgaria for the next two years prove successful. The purpose-designed vehicle with seating for one is said to be capable of handling about 440 lbs (we suspect that includes the driver) and can reach speeds of 28 mph. The "Duck" is the result of a collaborative effort between two universities and several European postal agencies who teamed up to create an emissions-free efficient delivery vehicle for dense urban areas. The first prototype was delivered Tuesday and in addition to much praise, also received a "ritual baptism" (we're not making this up) by the Mayor of Russe, Bozhidar Yotov. Powered by eight 12 volt batteries, the EV has a range of 28 miles and likely got its unusual name from its fume-free status and the fact the it was produced for the project by the famed Italian company, Ducati.

[Source: News.BG / Sofia News Agency]

If it drives like a Duck... it might be the mailman! originally appeared on AutoblogGreen on Wed, 12 Nov 2008 08:10:00 EST. Please see our terms for use of feeds.

Permalink | Email this | Comments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UPS orders a dozen Modec electric vans for UK and German fleets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via AutoblogGreen by Sam Abuelsamid on 11/11/08

Filed under: ,



Energy costs are play a huge part in the potential profitability of package delivery companies like UPS, DHL and FedEx. That's why all these companies are experimenting with alternative drive vehicles to conduct business. Here in the U.S., UPS has been testing hydraulic hybrid vehicles while over in the UK, the company known for its brown vans is going electric. UPS has just ordered 12 electric vans from Modec. The company's UK and German fleets will each get six vans starting next February. UPS has already been testing one of the vans out of its main London facility for nine months. During that time the van averaged 18 miles per day and only used a quarter of its battery charge capability per day. For an application like package delivery in a dense urban environment like London low mileage is probably fairly typical so range is not as much of a concern. The constant starting and stopping also provides a lot of opportunity for regenerative braking, further improving the range.


[Source: Modec]

UPS orders a dozen Modec electric vans for UK and German fleets originally appeared on AutoblogGreen on Tue, 11 Nov 2008 16:05:00 EST. Please see our terms for use of feeds.

Read | Permalink | Email this | Comments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带勺子的调料瓶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via 有意思有意思 by admin on 11/11/08

 这款调料瓶采用了非常新颖的结构,它在传统的瓶口上增加了一个小勺子,这样一来,当液体调料倒出来之前就可以先经过勺子,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掌握调料的用量。另外,有了这样的调料瓶,用户就不必每次都来回开关瓶盖了。

瓶子的顶部和勺子连接的地方是一个半封闭的,只要将勺子旋转一下就能封堵上地下的瓶子,(就像牙签盒或者是胡椒粉瓶)。

               tiao.JPG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五分钟蜡烛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via 奇趣发现 by a@b.cn (费钱) on 11/11/08

这个蜡烛非常的便携,其一包中包含了10根火柴和蜡烛,而蜡烛只能用五分钟,因此它的名字就叫"五分钟蜡烛"。因为它的便携,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将它用于生日和各种纪念日,黑暗中也能用它短暂的照明。



相关文章: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Hut Weber: Hitler vs. Chaplin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Hut Weber. It's the hat."

Advertising Agency: Serviceplan, Munich/Hamburg, Germany
Creative Directors: Alexander Schill, Axel Thomsen
Copywriter: Francisca Maass
Art Directors: Jonathan Schupp, Imke Jurok
Photographer: Jo van de Loo
Account Managers: Julia Thoemen, Constanze Strothmann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Touch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2008年11月11日星期二

请勿入内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via 钱烈宪要发炎 on 11/11/08

 

特别鸣谢公民1776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Rock Paper Scissors Dice



 
 

Sent to you by Rui via Google Reader:

 
 

via Likecool on 11/11/08

The Rock Paper Scissors Dice, designed by Fatih Baltas. A great idea!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